首页 > 活动 > 内容页

心理学史上臭名昭著的真实实验:用“强暴架”证明人性最底层关系

2023-05-23 02:06:04 来源:俊岳频道

这个实验用一个架子将母猴的身体固定住,并将它们的头往下压,公猴便能骑到母猴身上。当时的场面这里就不说了,可以说非常残暴,整个实验室都回荡着母猴撕心裂肺般的嚎叫声。

结果,在[强暴架]的辅助下,有 20 只母猴受孕产下幼猴。然而,这些在强暴架上受孕的母猴有些直接杀死了幼猴,有些母猴对幼猴漠不关心,只有少部分母猴表现得[还算正常],但养育行为明显迟顿,算不上合格的[妈妈]。

恒河猴和人类基因的相似性高达94%。


(资料图)

历史上一些实验的设计因为太过丧心病狂,没有心理学家敢用人类做实验,于是恒河猴就成了首选替代品。

以下照片展示的,就是实验中让人细思极恐的瞬间:

这是一只小恒河猴和一只[绒布猴妈妈]的合影,表面上看起来,小猴子在紧紧依偎着这只诡异的机器猴只妈妈,但是在这张照片背后,却有着更深的反映人性的故事。

为什么即使是一只机器猴,小猴子也会紧紧依偎着?

为人父母能够体会到,养育孩子非常耗费家庭精力,那么集中式地「批量」培养会不会是一个更高效的解决方案?

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堪称「祸害」,仍然无法割舍与亲人的联系?

为什么关小黑屋可以成为罪犯最害怕的酷刑?

在探索人性的过程中,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,许多实验是不被允许的。比如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心理学家,都不敢冒着摧毁一个孩子的风险,去做相关的对照实验。

幸的是,历史上的许多政客在这方面则显得尤为大胆和迷之自信,他们只看到了人口统计学中的「人」,忽略了人性的复杂,甚至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人性的「潘多拉魔盒」。

人间悲剧——罗马尼亚的孤儿

1966 年,为了提高人口数量,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府颁布了一项法案,宣布每对夫妻至少要生 4 个孩子,非特殊情况下的避孕和堕胎都属于违法——这个法案持续了 23 年。在这 23 年的时间里,罗马尼亚比以往多出生了 200 万个婴儿。

由于婴儿如同潮水般涌来,很多贫困家庭由于无法负担,于是大量的婴儿被送往孤儿院,而这就让孤儿院的护理人员非常「头疼」了,每名护理人员需要照顾 10 个、20 个,甚至 40 个孩子。

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,特别是孤儿院人手严重不足,于是护理人员只好用制度化的方式来管理婴儿:

无论孩子们醒没醒,7 点钟都必须起床;无论想吃不想吃,爱吃不爱吃,七点半都必须进食。每名护理人员只有 30 分钟去喂 10 到 20 名孩子,每个孩子都需要「高效」地完成进食;无论有没有大小便,8 点必须换尿布,如果孩子在八点钟之前就弄脏了尿布,那不好意思,他就只能等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再次换尿布。最残酷的是,孩子每天只有在护理人员给他们喂食和换尿布的时间,才有机会跟与人接触,其他时间里,他们只能看着天花板、墙面或是他们小床的栅栏。

1989 年,在原政权垮台之后,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和神经科学的教授 Charles Nelson 领导的团队,在 2000 年发起了「布加勒斯特早期治愈计划」(Bucharest Early Intervention Project),对这些孤儿院长大的孩子进行了长达 13 年的追踪研究。

研究人员发现,早期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,基本都患有严重的心理创伤。他们无论从大脑发育、身体发育,还是社会适应,都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。

最让研究人员揪心的是,这些孩子无一例外,都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安静。这种安静,是一种死寂:他们安静地坐着,面无表情,好像灵魂被抽空一样——「素、淡、寡」,仿佛只留下身体的躯壳。Nelson 教授将团队的研究称其为无法重复的「零父母养育试验」(experiment in zero parenting)。

到底发生了什么?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的悲惨?

我想,孩子的悲催命运,固然抛弃他们的父母需要负责任,而孤儿院毫无人性的管理制度,才是罪魁祸首。

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刻起,就在寻找客体,这就是妈妈。如果缺少了与妈妈的关系,婴儿的大脑与心理发育就将停滞,甚至病变。

从来没有人敢用实验来验证母亲与孩子分离后,孩子会如何成长——因为这种实验太「丧尽天良」了。但历史上还真有人,在猴子身上做了这个「疯狂」的实验,这个人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哈利·哈洛(Harry Harlow)。

偶然发现,铸就了与猴子的缘分

如果说布加勒斯特早期治愈计划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,那么心理学家哈利·哈洛在恒河猴上的实验简直是刻意得丧心病狂。

哈利·哈洛,原名哈利·以色列,1905 年生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。大学时,哈洛师从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智商大师特曼(Lewis Terman)。1930 年,在特曼的帮助下,哈洛取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职。

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期间,哈洛与体型娇小、灵活敏捷的恒河猴结下了很深的缘分。刚开始,哈洛受导师特曼的影响,想以猴子为研究对象,主要开展灵长类动物智商发展主题的研究,并通过实验来界定恒河猴的智商大概范围。

恒河猴智商实验开展的很顺利,哈洛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,并发表了重量级的文章,这让他在学校声名大噪,许多学生闻讯而来,陆续投入哈洛门下,校方也因此特别为他提供了实验用的场地。

因为实验设计的需要,哈洛需要对恒河猴的幼猴单独进行实验,这就需要将幼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。而当幼猴离开母猴并被单独关到笼子时,它会表现得极度害怕,并且非常具有攻击性,甚至会撕咬一切它们看见的东西。

一天,一名实验助手在打扫笼子时,为了让幼猴在笼子里待着舒服些,就随手在笼子底部铺上了一块毛巾,之后,一只幼猴就被关进了这个笼子里。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那只孤零零的幼猴突然变得非常喜欢铺在笼子底部的毛巾,它直接躺在毛巾上,双手紧紧抓住毛巾。当实验助手想拿走毛巾时,那只幼猴便开始大发脾气,就像年龄幼小的孩子被抢走了心爱的玩具似的。实验助手在给幼猴用奶瓶喂奶时,幼猴也是吃完奶,就把奶瓶扔在一边,然后抱起毛巾,决不允许毛巾离开自己。

这一偶然现象引起了哈洛极大的兴趣,他心想:为什么幼猴在离开母亲之后,就会这么喜欢那条普通的小毛巾呢?难道是小毛巾触摸的感觉跟触摸母猴毛发的感觉很像,然后触发了幼猴的依恋?

这个疑问,哈洛准备用严谨的动物实验来解决,但这遇到了当时理论与观念上的阻力。在上个世纪上半叶,美国整个心理学界都笼罩在「行为主义」的铁幕之下,心理学界普遍排斥和否认情感与认知,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「奖励」或者「惩罚」来改变的。

在 1930 至 1950 年期间,全世界都流行冷酷无情的育儿主张:

著名儿科医生斯波克(Benjamin Spock)建议母亲们要定时喂奶;著名心理家斯金纳以强化的观点解释幼儿行为,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不哭,就不应该去抱他们,这样才不会强化这种行为;著名心理学家华生宣扬这样的教养方式:「不要溺爱子女。睡前不用亲吻道晚安,如果非要道晚安,宁可向他们鞠躬,握手致意,再熄灯就寝。」

因此,对于孩子依恋母亲的现象,心理学界普遍持「满足欲望」的观点来解释。也就是说,我们喜爱母亲,是因为母亲给我们奶喝。

著名哲学家赫尔(Clark Hull)与斯宾塞(Kenneth Spence)均认为:人类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。饥饿、口渴、性欲等,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。这种观点在当时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普遍「真理」。

就在今天的中国,许多家长抱着同样的信念在对待孩子:

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,会被家长斥责为「贪吃」;孩子想与小伙伴多相处多玩耍一会儿,会被家长斥责为「贪玩」;孩子因为过于繁重的课业而想多睡一会儿,会被家长斥责为「贪睡」。

在这些家长的眼中,孩子永远都是「喂不饱且充满欲望」的「怪兽」,是「怪兽」就一定会贪,就一定要用暴力去「驯服」。而恰恰在这种信念下,催生出了类似「棍棒底下出孝子」的变态教育理念,一批批的孩子失去了童年,饱受家长的「摧残」,直到失去自我,失去创造力。

在当年的美国,这样的观点也颇为盛行。

哈洛观察到的现象,让他对大家普遍认可的「真理」产生了质疑:幼猴在跟母猴分开之后那痛苦地嘶吼,以及对于那块毛巾珍如生命般地守护,给哈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

哈洛心想:我所观察到的,绝不单单是欲望这么简单,幼猴行为的背后,一定还有更为深刻和根本的力量在推动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极导购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  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